
我們對于普洱茶總是寄予厚望,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為了人居社群模式的多元、立體綜合生態人文景觀,給人以多維的民族文化審美。
繁茂的古茶樹群落之所以成為最可貴的農業文化遺產,正是在于其所包含的原生的、多樣的生物,它們共棲共榮,包羅山川氣象,共育萬物蒼生,交融著民族群落文化,表達出人與生物圈生生不息的繁衍之道。

邊地人民對于茶樹的信仰,發端于山川水澤,蔭蔽于嘉木千里。云南的茶樹資源有規律地分布于瀾滄江中下游地帶,得一水之便,更賴廣布的各系支流,不僅提供給各類生物種群繁衍生息的天然水土、氣候、微生物環境,也為少數民族的人居樹立可供改造和合理利用的天然資源。瀾滄江水系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38條,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1條。下游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流域區為多民族集聚,僅云南段流域內就分布有傣族、白族、布依族、彝族等16個少數民族。濕熱的河谷地帶為多樣性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和棲息地,前來安居的少數民族塑造了現今的茶林景觀,人和動物、森林構建出的涵蓋地貌、人文、生態的立體社區,相互粘連,有機匯聚,根深葉茂而又勃勃生機。
在龐大的瀾滄江水系與土著居民共同塑造的自然人文景觀中,古茶林、茶祖廟、蜂神樹……從鎮沅千家寨到瀾滄景邁,莽莽蒼蒼,萬古泱泱,山川壯闊,河流交錯,遍布古寨村落。而貫通其中脈絡的是繁衍其間各民族的血脈,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以及古茶園的栽培和管理模式,一同構建起了當地特有的社會組織與文化知識體系。

世界上很多森林民族的農業生產,都深深地打上了“林”的烙印。普洱茶深深植根于瀾滄江流域的少數民族群落之中,或許正是因為當地人民沒有太多的現代農業知識,使得原始農耕文明的精髓在茶葉的種植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保留,貫通于山樹神靈演化為原始的信仰。景邁山先民較早認識到茶樹生長習性,并有意識模擬和利用森林生態環境,砍除一部分喬灌木而保留一部分遮陰喬木,在其間栽種茶樹,養護茶園,形成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布層)——草本層的上中下立體群落結構。同時村民也會利用古茶樹與其他樹種之間的競爭或依存關系,將茶樹與其他樹種混種,主要依靠自然落葉和草本層所供肥力和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來防治病蟲害。天然林下種植茶樹是當地民族在逐步摸索茶樹生長習性的基礎上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模擬和利用,是一種特殊而古老的茶葉栽培方式。

在景邁山,生物多樣性不僅體現在豐富的植物、動物、菌類和微生物資源,還體現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景邁先民依奉茶林中的壽者為神靈,賦予了它人化、乃至神化的豐富內涵。茶樹對于先民們賴以生息的水土環境,遠較當地人更能感知起于微末的侵害,大概對于民生的訴求,示以極為靈驗的福報。
“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泵慨敳枇址泵滔?,必然昭示了風調雨順,而百物豐茂,衣食因而富足。山民們參照每年蜂神樹蜂巢數量多寡,就可判定當年茶葉等農作的生長和收成情況。山地農業與茶園的共榮共生是當地居民的主要生計方式。
人類文明的歷程,實際上是從遷徙到逐步定居的過程,文明程度越高,定居的社群模式越是穩固。易武瑤區人民早年過著刀耕火種的遷徙生活,近于游牧逐水草而居,他們在臨近河流、森林的地方開辟村落,而隨著自然資源的耗竭,便往遷他處?,F今在易武很多呈數十、十余棵古茶樹零星散布的小微產區,大多就是當時他們栽種而遺留至今。隨著近年來易武茶區整體價格的攀升,瑤區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主要在于他們有了比較穩固的定居地。這些定居地和茶園共同生息發展,年景的好壞,更是關系著茶樹的收成,茶樹的生長狀況,茶價的起落都牽系民生,直接影響茶農生活。

茶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最為顯著的改善,還體現為茶山民族居所的現代化改造。從“老班章,新生活”的變遷,我們明顯地看到當地原住民社區模式的移風易俗,由松散到穩固,游移到安定。這不僅表現為人居環境,也體現在茶區人口的流動,大多數茶區的年輕人是返鄉潮中最中堅的力量。生命總會自己尋求出路,體現在植物智慧之中,向日葵永遠向著日頭盛開,同樣,現今的茶農更得到一個清醒的認知,只有扎根村寨,依托古老的先祖們遺下的茶樹資源,才是建立穩固幸福的源泉。這是簡單的生存邏輯,更無需現代文明的引導。
云南茶區的自然地理區隔事實上較行政區劃更能體現各個茶區的風味,縱貫綿延的高黎貢山、無量、哀牢、邦馬大雪山,其間迥異的地理、氣候類型造就了風味各異的普洱茶,也養育了性格多彩的少數民族。大多數茶區的民族安于傳統的農耕之道可謂久矣。然而,隨普洱茶產業近十余年的突飛猛進,它像一粒野性的投石,擊碎山林間的寂靜,打破了茶區人民原生的社群模式,隨之,亙古的生態迎來了不可抗拒的變更。

人們如何判定這其間的得失,如何抉擇這一進程的舍棄?依靠古茶林構建起來的民族生態社區群落,猶如林莽間探視的眼睛,文明的炬炬之光越是劇烈,這雙眼眸顯得越發明亮。如今瀾滄江沿岸的少數民族文化所散發的魅力,正不斷引領人們駐足回望,我們仍然有機會保持傳統和現代的并轡驅馳,而不用偏廢一方。許多生物學領域的學者見到山龕節等圖騰崇拜儀式,依然虔誠膜拜,并不是說科學的頂峰可凌駕于宗教的廟宇,而是它們處在同一殿堂,互為支撐。
本文節選自
《樹蔭彼民 共棲于林》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1年7月刊
作者丨三胡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暫無評論